【活動花絮】正念於誘惑之間-MBRP理論與實務簡介
撰文者: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監事 蔣馨怡臨床心理師
禮拜五下班前,坐在辦公室座位上打報告的自己,已經開始無心打報告了,想著今晚要吃什麼呢?回家路上有間雞排店、鹹酥雞店,要吃哪個好?還是買個巧克力蛋糕?還有好幾間手搖飲店,要來杯珍珠奶茶嗎?可是已經要吃炸物了,配珍珠奶茶好像太罪惡,還是喝杯綠茶去油解膩、分解油脂一下?
在與藥癮個案做心理治療的工作過程中,當個案提到想用藥的高危險情境時,自己也逐漸可以理解藥癮個案那種「想用」的感覺,覺察到自己在生活情境中哪些線索會誘發自己 #渴求(Craving),而這個渴求讓自己做出不利於健康的行為,就如同自己在禮拜五下班後就想來點雞排和珍珠奶茶一樣,或是經過這條街時那種口中食物酥脆或咀嚼感就自動地浮現出來,讓自己好想來一口慰勞這週辛苦工作的自己。但想到體重逐漸增加,啊……好罪惡呀。
在2023年4月30日早晨,台灣臨床正念學會邀請在成癮行為領域專精,同時具有多年豐富戒癮心理治療實務經驗的李昆樺臨床心理師,與我們分享MBRP 的理論基礎、實徵研究、成癮行為的歷程、在戒治所帶領MBRP的實際經驗與可能阻礙。MBRP主要運用在已經有習慣性用藥、濫用和依賴的個案身上,個案透過用藥去忽略與迴避掉自己痛苦的經驗,預期用藥會獲得正向經驗,以致於他們會持續不斷地想追求愉悅感,但實際上的結果可能是用藥量不斷增加、卻無法獲得愉悅感,形成惡性循環,甚至個案對自己的再犯是感到無力的;然而個案卻沒覺察到這個在冥冥之中透過制約所養成的習慣,因此MBPR便是透過正念去協助個案增加對自己的覺察,包括覺察誘發自己渴癮時的情境、想法、情緒、行為,讓個案去看到這個循環、增加因應技巧並回到生活經驗的落實。
此外,昆樺臨床心理師也分享到藥癮個案的困境,像是在生活環境當中不斷充斥著誘發自己用藥的線索,不論是環境、生理或人際的。當治療師在與個案討論時,可能也同時在誘發個案用藥的內隱歷程,導致藥癮個案通常有較強的阻抗。因此建議治療師正常看待個案的阻抗,多加理解個案用藥的歷程,也包容他們對治療師的挑戰,同時協助其加以覺察、練習,且活動設計要生活化且有趣些(如:透過慣用與非慣用手書寫以體驗doing/being mode)、溫柔且堅定地邀請個案,個案能練習用好奇、接納、不評價的態度去覺察經驗,是預防復發的重要因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