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花絮】研討會-當代慈悲介入方案的的概況與特點

2025-11-10

正念臨床實務講座:2025/10/26 當代慈悲介入方案的概況與特點

撰文者: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理事 陳冠儒心理師

2025年秋季,台灣臨床正念學會邀請來自中國大陸的薛建新老師,為會員與臨床實務工作者帶來專題講座〈當代慈悲干預的概況與特點〉。本場講座深入探討近二十年來慈悲取向介入的發展脈絡,特別聚焦於 MSC(正念自我慈悲)與 CFT(慈悲焦點治療)的理論與實踐特色,帶領與會者回顧慈悲之於禪修與現代心理學的歷史連結。

一、從正念到慈悲:療癒視野的延伸

薛老師首先回顧當代正念課程的源流。自 MBSR(正念減壓)與 MBCT(正念認知治療)以來,正念課程形成一套明確的教學模板,透過覺察當下,培養身心穩定與非批判的觀照。而慈悲訓練正是在這基礎上延伸出的新取向。

他指出:「正念教我們看見當下,而慈悲教我們如何與所見共處。」慈悲不僅是一種情緒,更是一種智慧的關懷,能辨識痛苦並引發減苦的行動,標誌著心理學從「察覺」走向「回應」的新階段。


二、慈悲的傳統根源:從佛典到禪修

慈悲的思想在佛教中源遠流長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。」薛老師指出,慈悲不只是道德理想,而是一種修心的實踐。

佛教中有兩條重要的慈悲傳統:

  • 一是「慈心禪」,作為護衛禪法的練習,培養安定與柔軟
  • 二是大乘佛教的「大悲心」,強調為救渡眾生而修行,須先自證悟,再助他人。這兩者最終凝聚為「四無量心」慈、悲、喜、捨,也成為當代慈悲介入的靈感來源。


三、當代慈悲介入的興起與特色

進入21世紀,慈悲訓練逐漸以非宗教化、入世化的形式出現於心理治療、教育與企業領域。這些課程多受禪修啟發,融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,以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語言呈現。

慈悲取向的共同特點包括:

  • 以悲憫與減苦為核心價值;
  • 創始者多具禪修或佛學背景;
  • 將慈心與悲心視為可培養的心理資源;
  • 以體驗、意象與關係互動為主要練習方式。


正念自我慈悲(Mindful Self-Compassion)

由 Kristin Neff 與 Christopher Germer 發展的 MSC(Mindful Self-Compassion),受到 MBCT 的影響,設計為八週團體課程,旨在培養「自我慈悲」:以善意、理解與共同人性回應自身痛苦。

MSC 強調體驗學習與探詢式對話,鼓勵學員在當下與自己共處,而非急於修正。練習如慈悲呼吸、慈悲意象與慈悲信件等,有助於鬆動內在批判者的力量。

薛老師指出,在高壓的現代生活中,MSC 特別能幫助人恢復內在支持感。 然而,他也提醒,若誤將「無我」理解為自我否定,反而會加深內在衝突;真正的慈悲並非消除自我,而是以溫柔的方式鬆開執著。

慈悲焦點治療(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)

由 Paul Gilbert 創立的 CFT(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)則源於臨床治療對高羞愧、自我批判個案的反思。CFT 結合進化心理學、依附理論、自體心理學與神經科學,強調「慈悲是一種可訓練的調節系統」。

CFT 的三系統模型(威脅系統、驅動系統、安撫系統)說明人類的情緒調節架構。慈悲練習的目的即在於啟動安撫系統,平衡威脅與驅動。

與 MSC 相較,CFT 理論內容更龐雜、臨床導向較強,但同樣融入靜坐、意象與身心整合練習。薛老師指出,CFT 的理論架構龐大,體驗成分稍弱,但特別貼合治療師與臨床督導的實務需求。

CMT 與 CMTG

CFT 後續發展出八週的慈悲心智培育(CMT, Compassionate Mind Training),將慈悲視為人類普遍的心理能力,而非僅針對病理狀態。

薛建新老師亦以此為基礎,發展出十週的「慈悲心智培育團體(CMTG)」,結合心理教育與多元慈悲練習,弱化臨床語言,轉化為可親近的生活修習。CMTG 著重於培育個體自我安撫、共情與連結的能力,讓慈悲成為可被實踐的日常心理力量。


四、當代慈悲與正念的互動

薛老師指出,慈悲與正念密不可分,但焦點不同。 正念強調「從頭腦退出」,透過非評價覺察培養穩定與清明;慈悲則強調「成為自己的支持者」,在痛苦中以善意陪伴自己。

慈悲社群的形成也部分得益於正念的普及。許多慈悲課程中仍保留正念元素,但在教學上更重視關係、語言與情感互動。

在講座結尾,薛老師提到,慈悲之所以能在當代被廣泛接受,除了其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理論支持外,也因禪修本身的「經驗導向」與「非信仰性」特質,讓慈悲的培育能自然融入世俗教育與臨床工作。

這場講座不僅讓與會者理解 MSC、CFT、CMT 等課程的理論脈絡,更開啟了對「慈悲」的嶄新想像。它不僅是一種修心的方法,更是當代心智教育的核心願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