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花絮】研討會-以自我慈悲因應羞愧感

正念臨床實務講座:2025/09/21 以自我慈悲因應羞愧感 Self-compassion as antidote to shame
撰文者: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祕書長 洪子琁心理師
我們的情緒會有高低起伏,有些情緒來得快去得快,有些情緒卻縈繞心頭良久不去。羞愧感便是這樣的情感,當我們做錯事情,感受到其他人的苛責眼光時,內心便會油然升起自己不該被愛、自己不能被大家接受、自己是個不好的人之類的負面想法,讓我們汗顏,並被這樣的負面情緒綑綁。要如何以正念練習來軟化這些負面情緒,讓個案能從羞愧感中解放,是心理諮商中常見的主題。台灣臨床正念學會因而舉辦《以自我慈悲因應羞愧感》講座,再次邀請到對自我慈悲學有專精的劉益宏醫師擔任講師,提點我們要如何以正念技巧來因應羞愧感。
劉醫師在演講開頭提到,在正念學習的過程中,直接體驗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,因此在今天的演講中,會在多次實作練習和概念講解中穿插,希望能讓學員親身體驗自我慈悲的練習技巧。
在劉醫師帶領的自我慈悲練習當中,可以看見幾個清楚的步驟:
1. 回想目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,允許經驗浮現而不排斥。
2. 將覺察帶入呼吸,讓自己能夠穩定下來,並開放空間去接觸經驗。
3. 將覺察帶入身體感受,命名自己所感知到的情緒、想法、身體感覺,與當下有更深的連結。
4. 將手放在感覺不舒服的部位上,讓手部溫度流入,帶入溫柔友善的態度去軟化緊繃的感覺。
5. 想像如果是自己的朋友碰到這樣的困境,自己會想跟他說什麼溫柔、鼓勵、支持、關愛的話,也將這樣的話語告訴自己。
6. 可以想像吸氣時,將慈悲帶給自己,吐氣時,將慈悲帶給他人,意識到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負面感受,自己不是唯一受苦的人。
練習後,劉醫師也透過講解和問答的方式,進一步說明自我慈悲的三個主要概念,以及它如何應對羞愧感:
1. 覺察經驗:自我慈悲強調如實感知當下的經驗,在練習中去命名感受,也會去感知情緒在身體的部位,以避免陷入羞愧感所帶來的負面想法當中。
2. 友善態度:自我慈悲試圖傳遞溫柔、友善、照顧、慈悲的態度,在練習中會提醒自己以溫和的態度來自我對話,讓我們感受到被愛且有歸屬,以避免陷入羞愧感所帶來的批評、拒斥、冷酷、強硬感覺中。
3. 共同人性:痛苦不是自己獨有,而是每個人的共同經驗,在練習中會強調自己與他人的連結,自己不是孤單一人面對苦難,以避免陷入羞愧感所帶來的孤立無援感受中。
有時候,要能夠立刻自我慈悲對待自己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我們可能會需要透過其他人的示範(像是信任的親友或是治療師),才能理解並記得慈悲是怎麼一回事。這並不是我們的錯,但我們有責任去學習如何因應這些負面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