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花絮】座談會-正念與ACT的對話

正念臨床實務講座:2025/07/27 正念與ACT的對話
撰文者: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祕書長 洪子琁心理師
正念認知療法(MBCT)和接納與承諾治療(ACT),都屬於第三波行為治療。會被劃分在同一類,代表兩者有共同之處;但仍然屬於不同治療取向,也代表兩者有其獨到之處。要如何回應「同中求異,異中求同」的議題,台灣臨床正念學會於2025/7/27舉辦MBCT和ACT之間的對談,由之前任教於東吳大學的張本聖教授代表ACT,而台灣臨床正念學會的胡慧芳常務理事代表MBCT,促成這次的對話與交流。
張本聖教授在說明ACT理論時,認為ACT的核心在於增進個人的心理靈活性。而要如何增進心理靈活性,可以從三個元素、六個面向來切入:
1. 開放自己:
(1) 接受:接納經驗,而非逃避感受。
(2) 脫離糾結:不會過度陷入想法當中,而使想法的影響力變小。
2. 覺察:
(1) 與此刻連結:活在當下,而非過去或未來。
(2) 自我為觀察:看見自己的真實樣貌,而不會以評價或標籤來定義自己。
3. 做自己重視的事物:
(1) 澄清價值觀:認清自己想要什麼。
(2) 承諾行動:以具體行動來滿足內在需求。
要達到這樣的狀態,ACT治療師會用對談討論或行為實驗的方式,來改變個案看待事物的思考框架。人的思考框架是經由學習而來,那就也能透過學習來改變思考框架。為了讓個案能夠理解不同的思維模式,ACT也提供許多行為實驗的例子,像是白板實驗、索引卡練習、命名故事、吟唱技巧等等,讓個案能透過經驗學習來體會到ACT的核心精神,並促進具體、可行、有功能的行為改變。
胡慧芳常務理事在說明MBCT課程設計時,先是提及何謂以正念為本的治療方式。
1. 正念課程有其基本架構:
(1) 墊基於佛學、醫學、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實踐。
(2) 用意在於協助人們緩解痛苦。
(3) 引導人與經驗建立新的關係。
(4) 協助調節注意力、情緒、行為。
(5) 讓學員透過體驗形式來學習。
2. 但正念課程也是有彈性的:
(1) 會依據授課場所和族群進行調整。
(2) 課程的結構、長度、授課方式能彈性調整。
當代的正念課程大多以團體為主要設計,以標準化和結構化的課程安排,再加上帶領者的探詢引導,協助學員從自身經驗出發,練習從思考計劃的行動模式,轉換到體驗感知的同在模式。
短講結束後的問答時間,有不少聽眾提出深入的探討。
Q:MBCT的認證課程著重於體驗練習,ACT是否有類似的培訓機制?
A:ACT在發展之初就不設立認證制度,讓知識技巧開放共享,也歡迎與不同學派結合,讓每個帶領者能有彈性地發展出自己的風格。
Q:正念要如何運用在兒童青少年個案身上?
A:兒童青少年個案可能較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,因此會透過正念伸展的動態活動來體驗練習,也會以動畫媒材或比喻的方式來說明正念概念。
Q:ACT帶領者似乎要更主動積極地引導,MBCT的帶領者會是什麼風格呢?
A:MBCT的帶領者偏向促進誘發的角色,在團體中建立起容納經驗的空間,讓學員透過經驗來學習。不過,ACT的帶領者也不見得一直都是主動積極的角色,而是觀察個案的狀態,並和個案一起前進。
錯過線上研討會了嗎?
加入學會之友,即可觀看課程影片,享有以下專屬權益:
學會之友權益 :
- 正念臨床實務線上研討會/座談會/TCSMBA 年會 免費入場券
- TCSMBA 團體課程報名 8 折優惠
- 存取電子資料庫
費用 : 3,000 元 ( 從訂閱日起計365日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