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花絮】當拖延遇上正念
2024-09-19
撰文者: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秘書長 陳冠儒心理師
在這次由成功大學心理學系林君昱教授主講的精彩講座中,我們深入探討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「拖延」行為,並結合了正念的理論與應用,探討如何有效應對拖延所帶來的心理困擾。此次講座特別分享了林教授多年來在大學部開設「拖延心理學」課程的教學經驗,並舉例了相關研究,讓聽眾獲益良多
拖延:不僅僅是時間管理不善
講座一開始,林教授便闡述了拖延的本質:推遲應該完成的任務,即使明知這樣可能帶來不良後果。林教授強調,拖延並不是單純的時間管理問題,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,與情緒調節、內在壓力、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密不可分。這一觀點打破了許多人對於拖延的刻板印象,因為傳統上,拖延常被歸因於「懶惰」或「自制力不足」。
隨後,林教授進一步解釋了拖延的心理機制,特別提到了情緒迴避的作用。當人們面臨壓力或不愉快的任務時,拖延提供了一種短期的心理解脫,讓人逃避當下的不安情緒。然而,這種短暫的快感往往伴隨著長期的焦慮和壓力。現代人常藉由社交媒體尋求即時的刺激,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拖延行為的反覆發生。
理解自己:做事的狀態與動機
林教授進一步探討了「最佳狀態」的迷思,指出許多人常認為自己必須處於最佳狀態才能開始行動,但這反而加劇了拖延。他建議大家採用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的思維,鼓勵大家先行動,再逐步完善。此外,他也強調了「無意義感」對拖延的影響:當一個人感受不到一件事的價值或意義時,很容易失去動力,進而拖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