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活動花絮】研討會-正念與疼痛

2024-12-16

正念臨床實務講座:正念與疼痛

撰文者:台灣臨床正念學會 秘書長 陳冠儒

在今日的講座中,邀請到台灣臨床正念學會的姚怡君醫師,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的講座。姚醫師以慢性疼痛為核心議題,從疼痛的生理、心理層面談到正念減壓(MBSR)的學理,並分享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團隊與台北榮總合作,開辦給慢性疼痛患者的正念減壓團體之經驗,為參與者帶來全新的視角。

從神經科學看疼痛機轉

姚醫師首先解釋了疼痛的神經生理機制,從「痛路徑」與「苦路徑」談起:

  • 痛路徑:主要由脊髓傳遞至大腦的視丘,負責疼痛信號的傳遞與感知處理,包括疼痛的位置和強度。
  • 苦路徑:經由脊髓至腦幹,通往腦島與前扣帶迴,參與疼痛的情緒處理和主觀感受,與慢性疼痛密切相關。
  • 抑制路徑:透過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(PAG)與腦幹結構的作用,調控疼痛信號的傳遞,並減少疼痛的強度與情緒影響。

姚醫師引用腦科學的相關文獻指出,疼痛是一種高度主觀的經驗,容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,例如過去經驗、期待、渴望等心理因素。對於慢性疼痛患者,這種主觀特性更為顯著,因為慢性疼痛常伴隨痛覺神經的過度敏感(中樞敏感化),導致對正常刺激的過度反應,甚至將非疼痛性刺激解讀為疼痛(異常性疼痛)。

超越症狀,關注整體

姚醫師提醒我們,治療疼痛不能僅僅聚焦於症狀,還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理、心理及社會層面。例如,慢性疼痛患者常伴隨憂鬱症、焦慮症,甚至藥物濫用等問題,這些都需要在治療中被全面關注。

「疼痛不一定是威脅。」姚醫師指出,疼痛的經驗受到多重因素的調控,例如「閘門理論」強調脊髓閘門在疼痛信號傳遞中的調節作用。同時,研究顯示,前額葉與前扣帶迴皮質的活化可能通過影響下行抑制系統,幫助患者調整對疼痛的認知與情緒反應,逐步改變對疼痛的意義詮釋,並可能減輕疼痛帶來的不適感。

疼痛的身心交錯

慢性疼痛往往伴隨著身心的混亂。身體層面的症狀,如忍耐憋氣、全身緊繃、失眠、不敢活動,與心理上的煩躁、生氣、焦慮、恐懼等情緒互相交織,形成惡性循環。

然而,疼痛並非單純的生理現象,而是身心整體的經驗。姚醫師指出,疼痛的復原需要同時從生理、認知和行為三個層面著手:

  • 生理層面:與身體感受重新連結,例如通過呼吸練習緩解緊繃。
  • 認知層面:進行認知重建,學習與負面情緒共處。
  • 行為層面:逐步恢復身體活動能力。

而在正念課程的架構當中,「忍耐憋氣」可以透過覺察呼吸來轉化;「緊繃」則可引導患者注意與疼痛不相關的放鬆部位;而對於「不敢動」的患者,正念練習能在覺察中幫助成員慢慢拓展活動範圍,累積對身體的安全感。

正念如何協助面對疼痛心理

姚醫師分享,正念對疼痛心理的幫助體現在以下方面:

  • 煩躁與生氣:練習對自己溫柔。
  • 焦慮與擔心:學會安住於當下。
  • 害怕與恐懼:對疼痛保持好奇心。
  • 苦惱:培養對疼痛的平等心。
  • 壓抑與鬱悶:如實觀察,不加擴大,也不刻意忽略。

透過這些練習,患者不僅能更多地理解疼痛,也能逐漸改變與疼痛的互動方式,從抗拒轉為接納,從隔絕轉為友善合作。

正念減壓的實務經驗

在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與台北榮總的合作團體中,創辦人胡君梅和團隊的應佩芳老師發現,慢性疼痛患者往往對動態練習有所抗拒(做動作的時候往往會帶出更強的疼痛感)。因此,為了更好地支持學員們,帶領者們採取靈活的引導方式,允許學員選擇自己自在的練習方法,並鼓勵他們一點一滴地敞開心胸,逐步重新連結身體的感受。

患者的回饋令人深思。根據學員們分享,過去的「全身緊繃」來自於對疼痛的習慣性反應,通過練習,學會了將視野拓展,不讓疼痛感覺擴散到全身,而能緩解不適。也有其他學員發現,許多與疼痛相關的自我敘事並非事實,而是情緒放大的結果。這些經驗顯示,正念能幫助患者在疼痛的風暴中找到片刻寧靜,重新拾回對生活的信心。

結語:疼痛不再是敵人

姚醫師總結道:「痛苦,其實源於對疼痛的不接納與抗拒。」透過正念,患者能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疼痛,將其從威脅轉化為可觀察、可接納的經驗。

本次講座不僅帶來理論的啟發,更為慢性疼痛患者的療癒之路提供了實用的工具。未來,我們期待正念在臨床上的更多應用,讓更多患者從痛苦中解放,擁抱更廣闊的生活可能性。